名称 |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大鄣山卧龙谷——鄣山村——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石屋坑村皖浙赣红军独立团长征路 | ||
是否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 | 否 | ||
起点位置 | 大鄣山卧龙谷景区 | 终点位置 | 石屋坑 |
起点坐标 | 北纬29°32′35″ 东经117°44′45″ | 终点坐标 | 北纬29°58′73″ 东经117°79′54″ |
环境类型 | 山地 | 部队番号 | 皖浙赣红军独立团 |
道路历史 | 古驿道 | 总长度 | 30km |
途径长征文物 | 1936年皖浙赣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纪念碑遗址,鄣山村革命烈士纪念碑,石屋坑革命烈士纪念碑 | ||
途径长征历史文化遗存 | 红军棚、皖浙赣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纪念碑、战斗遗址、红军游击战战壕、《烽火大鄣山》战斗事迹书籍。 | ||
途径红军村 | 婺源县大鄣山乡鄣山村(旧称鄣公山) | ||
红军村已有称号 | 婺源县3A乡村旅游点,全国百佳避暑小镇 | ||
交通状况 | 婺源县380乡道连接 | ||
简介 | 1936年皖浙赣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在鄣公山(现鄣山村)顺利召开,会后以皖南红军独立团为基础,成立皖浙赣红军独立团,直属省委领导。这次会议,是皖浙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。之后红军独立团在鄣山村、石屋坑、莒莙等根据地周边开展了长达数年的英勇战斗,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事迹与无数的英勇牺牲壮举。 | ||
长征故事 |
故事一、 1935年12月,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。独立营张政委带领160多名红军到洪源西坑打土豪,因被人告密敌军紧急调集600多兵力前来围剿,红军赶紧往白山源头方向撤退,敌人咬住不放,红军被迫往鄣山村六股尖雪峰转移。当时雪花漫天,寒风刺骨,虽然甩掉了敌人,半夜绕到了鄣公山西侧的胡家山苞米棚,冰天雪地饥寒交迫,冻僵的伤员无法治理,十分危急。鄣公山农民团团长汪林美得到消息后,迅速组织村民前往山上展开救援。他们冒着大雪给红军送来了炭火、衣服、棉被等重要物资。在山上搭建起了十来个草棚,燃气火堆,有的红军手脚全冻坏了,皮肉烤焦了也没有半点知觉。还派了9个人去寻找摔下山的和冻僵了的红军战士的遗体,这次在雪山牺牲红军达到25人,他们有的靠在树上,有的仍直挺挺的屹立在雪地里,身上的冰凌有五六寸长,宛如一尊尊石雕塑像立在雪中。这25名牺牲的红军,我们只知道一个人的名字:张仲云,年仅29岁,其他24人连名字也未留下。 故事二、 农历1935年除夕。这是红军在鄣公山开辟根据地之后的第一个大年夜,家家户户欢欢喜喜。驻鄣公山里村的敌人万万没有料到,此时此刻关英、刘毓标和李步新等人正在外村汪林美家的楼上研究工作。万万没想到此时敌人进村来骚扰。汪林美父母见情况紧急,匆匆上楼招呼关英等首长注意隐蔽,又匆匆下楼准备随机应变。敌人闯了进来原来是两个驻扎在里村的保安团大兵。二位老人端茶倒水,拿出两大碟瓜子、炒米糖热情招待。两个大兵屁股不落凳,将两大碟吃的二一添作五全部倒入了口袋,扬长而去。楼上,关英等红军首长又继续开会........ 故事三、 红军独立团月岭战斗之后,回鄣公山修整,关英对刘毓标说:你在家门口打伏击,敌人一定知道我们在这里,会来找麻烦的,你们赶快出去,到更远的地方开展游击,扩大声势。果不其然,红军独立团刚离开鄣公山去外线出击时,敌人加强了鄣公山一带的防守兵力。一天,余玉堂的母亲施秀凤正在溪边洗衣服,忽然听到有人喊大兵来了,丢下手里的东西,急着往家里跑去。余玉堂前几天带了一个伤员让母亲照顾,敌人准是冲着伤员来的。怎么办?把红军转以上山时间来不及了。把红军藏在家里也不行,自己家性命难保。猛然间,他发现放在门背后的一只大竹篓,是鄣公山人用来背木炭的,篓近一人高,装下一个人绰绰有余。她赶紧上楼把红军装进去用草帽遮掩口子,接着用葫芦绳将背篓吊放在屋梁上。不一会敌人来挨家挨户搜查,他们楼上楼下,里里外外,茅厕猪圈都找了一遍。面对凶神恶煞的敌人,施秀凤沉着冷静,面不改色。一直到敌人离去,她才舒了口气。 |
||
现阶段是否具备徒步条件 | 是 | ||
对外展示开展情况 | 建设了革命烈士纪念碑,红色主题馆,革命烈士公园游步道,对外开展红色旅游参观 | ||
备注 |
名称 | 鄣山村(旧称:鄣公山) |
地址 |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大鄣山乡鄣山村 |
主要民族 | 汉族 |
已有称号 | |
长征文物 | 皖浙赣省委第一次会议遗址,红军棚 |
长征历史文化遗存 | 红军路、红军棚、会议旧址 |
驻扎或途径的部队番号 | 皖南红军独立团、皖浙赣红军独立团 |
长征故事 | 1935年12月,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。独立营张政委带领160多名红军到洪源西坑打土豪,因被人告密敌军紧急调集600多兵力前来围剿,红军往鄣山村六股尖雪峰转移。当时雪花漫天,寒风刺骨,虽然甩掉了敌人,半夜绕到了鄣公山西侧的胡家山苞米棚,冰天雪地饥寒交迫,冻僵的伤员无法治理,十分危急。鄣公山农民团团长汪林美得到消息后,迅速组织村民冒着大雪给红军送来了炭火、衣服、棉被等重要物资。在山上搭建起了十来个草棚,燃火堆,有的红军手脚全冻坏了,皮肉烤焦了也没有半点知觉。还派了9个人去寻找红军战士的遗体,这次在雪山牺牲红军达到25人,他们有的靠在树上,有的仍直挺挺的屹立在雪地里,身上的冰凌有五六寸长,宛如一尊尊石雕塑像立在雪中这25名牺牲的红军,我们只知道一个人的名字:张仲云,年仅29岁,其他24人连名字也未留下。 |
非物质文化遗产 | 无 |
特色产业 | 高山有机茶、乡村旅游 |
对外展示开展情况 | 乡村生态避暑休闲旅游,红色旅游参观、茶旅路线开发 |
备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