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 曙
市委四届四次全会指出,要坚持生态优先战略,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。婺源,作为“中国最美乡村”和“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”,理应以更大的担当和更实的作为,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贡献“婺源力量”,交出一份合格的“绿色答卷”。
坚持保护优先,扮靓生态家园。一是高起点规划。对接城乡各项发展规划,突出生态文明理念,以“多规合一”为途径,高标准、高品位编制城乡发展规划,推进一张蓝图统筹管理全域,使每一个地方的发展建设都有章可循。特别是对村庄规划坚持做到“三个结合、一个统一”:即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、与古村落保护相结合、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,与全县徽派建筑风格相统一。二是高品位建设。在推进城乡建设过程中,注重显山露水,深挖文化内涵,力争做到建设时不推山、不填塘、不砍树、不破坏古城古村原有面貌,保护好水口、溪流、山塘、徽派建筑等景观,传承好婺源深厚的历史文脉,留住梦里老家的悠悠乡愁。三是高要求管理。一方面,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年度述职、各单位年终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,不断提高资源消耗、环境损害、生态效益等指标权重,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同部署、同推进、同考核。另一方面,加大责任追究力度,实施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相挂钩的领导干部责任制,对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,破坏生态环境等实行重拳出击、一查到底、严格问责。
坚持发展为要,做大美丽经济。一是推动旅游业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。依托旅游优势,继续以发展休闲农业为切入点,推动农业由传统的种养业态向休闲农业、有机农业、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深度拓展,建设花果苗木、梯田花海、茶文化园等一批集生产、休闲、体验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,大力发展茶叶、荷包红鱼等生态农产品,加快现代农业发展。二是推动旅游业与低碳工业融合发展。加快建设省级旅游商品产业基地,大力发展三雕、砚台、纸伞等旅游商品加工产业,推动生态工业由简单的加工向工业旅游、农产品基地培育等领域深度延伸。加强婺源生态工业园区改造提升,在园区建设上突出婺源生态和徽派文化特色,增加旅游便利化设施,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型工业园区。三是推动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。以满足旅游服务为切入点,积极发展信息服务、会议会展、写生创作、体育赛事、教育培训、文艺演出、养生养老等现代服务业,大力发展物流、金融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。发挥婺源徽文化优势,促进徽文化创意同现代信息产业相融合,运用新技术新平台生产和传播,打造婺源全新的经济增长点。突出发展“互联网+旅游”新业态,加快推进婺源电商产业园建设,借助电商平台,让旅游产品、旅游商品、特色农产品推介和销售搭上电商快车。
坚持党建引领,厚植绿色土壤。一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质量。发挥“景村”党建引领作用,以山为依衬、水为脉络、田为基底、路为骨架,以优生态、增绿量、重彩化、提档次为主线,深入实施“山、水、田、树、路、景、城、镇、村、人”十大提升工程,全面推进城乡向生态自然化、森林化、多彩化、多样化、景观化发展,努力形成总量适宜、分布合理、景观优美、生态良好、五彩斑斓的生态大观园。二是健全生态文明保障机制。发挥“景村”党建联席会议作用,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、乡村风景林建设和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三大工程,不断提高森林质量。全面落实“河长制”,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、限养区和可养区“三区”,严控山塘水库化肥养鱼,严厉打击非法电炸毒鱼。启动农村水环境治理整县推进示范项目,加快县城区、集镇、乡村污水治理项目建设,全面提升城乡污水收集和处理率。加快镇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项目建设,推进乡镇建立垃圾兑换银行,形成一套收集、转运、处理常态化工作机制。三是建立严格的村规民约自治机制。自古以来,婺源民间一直流传着“杀猪封山”、“生子植树”的优良传统,“禁止毒鱼电鱼、禁止垃圾乱倒、禁止化肥入河”等村规民约也一直延续至今。为此,婺源将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,合理制定完善新的村规民约,推动村民自主管理乡村,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呵护家乡生态环境、共促家乡发展的积极性。

鄣山村旅游咨询、大鄣山茶土特产批发零售
17687932030 余
婺源鄣山村联系方式:17687932030 (电话/微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