婺源粉蒸菜是古徽州菜系的灵魂所在

作者:婺源鄣山村 发布时间:2020-06-06 15:36:06
婺源“嫁”到江西来半个多世纪了,但文化风俗还保留着浓厚的徽州特色,除了白墙黑瓦的民居文化,最明显的就是粉蒸菜和糊菜了。
 
粉蒸菜和糊菜,都要用米粉。婺源的粉蒸菜或者糊菜所用的粉,都是“特制”的。
 
几天前,几位在昌的老乡一起吃饭,其中一位,姓余,为人特别“热闹相”,每个周末都要回婺源。座中有位女士托他从婺源带一袋蒸菜粉来。我一听,立马举手:“我也要一袋!”
 
老余办事果然稳妥,几天后,给我送来了2.5公斤蒸菜粉,专门从婺源带来的。第二天,我买来一条青鱼,配好料,把鱼块在蒸菜粉里打个滚儿,然后上锅蒸。不一会儿,便闻到了家乡那种特有的鱼香了!
 
我后来得知,老余经常帮在昌的婺源人买蒸菜粉。外地人不理解,问婺源蒸菜粉好在哪里。到底好在哪儿呢?其实并非“特制”,只在两个地方不一样:婺源人磨蒸菜粉用早米粉,而且是生米加工。超市里也有蒸菜粉,但都是炒熟的,炒过的粉,香走掉了。而且,早米不像晚米那么粘,糙糙的,摸上去手感粗粗的。早米粉蒸出的菜,不粘不稀,不软不绵,更主要的是,用早米粉蒸出的菜,香、嫩,还能保持菜的颜色和营养!
 
前几年,每次回婺源,必定要带点蒸菜粉回来。到了县城,首先到粮店称几斤早米,然后来到某某街上,那里有间很旧的店面,一位老婆婆,还有一台磨粉的机器。婆婆把你递上的早米倒进米斗里,然后插上插头,机器响了,不一会,粉就从出口吐出来。老人家怕粉到处飞,在出口系了一个布袋,这样,粉就流进布袋里了。研磨了一遍,老人又问:“磨一遍还是两遍?”——磨两遍的话,粉就细碎些,但即使磨上两遍,还是比晚米的粉来得粗糙,并不影响菜的色香味。
 
每个人都有“根”,而饮食文化就是“根”的“营养”。婺源人喜欢吃粉蒸菜,婺源无菜不蒸。蒸鱼蒸肉蒸鸡蒸鸭蒸甲鱼蒸泥鳅,蒸丝瓜蒸冬瓜蒸苦瓜,蒸黄豆蒸蚕豆蒸四季豆……牲畜的皮肉可以蒸,内脏也可以蒸,南瓜可以蒸,南瓜花可以蒸,南瓜藤还是可以蒸;新鲜蔬菜可以蒸,干菜更可以蒸!有人苦想了半天,说就是没听说过蒸韭菜的,边上一位老者就说,不久前他家就蒸了一回韭菜。朋友说,他小时候吃过奶奶蒸的老黄瓜:把表皮泛红的老黄瓜整条放到炉膛里煨,煨到黄瓜皮微微发焦后取出,剥去瓜皮,掏掉瓜仁儿,把又白又烫的黄瓜切成段,沾上米粉后,放在锅里蒸一阵:“哇,那种香啊,就像吃肥猪肉一样!”——谁要是能说出哪样菜不能蒸的话,婺源人立马可以蒸出来让你尝尝鲜。
 
有人研究婺源粉蒸菜的历史,得出一个结论:粮油紧张的年代,用粉蒸出来的菜,即使少放一点油,菜也香嫩可口,还能填饱肚子。其实,从婺源粉蒸菜的发扬光大之路上,不难看出婺源人艰苦岁月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,通俗一点说,苦日子也要过得滋味十足!
 
正因为如此,婺源人对粉蒸菜有着特殊的感情。我到南昌以后,年逾古稀的姑夫对我说,他刚来南昌那阵,特别想吃粉蒸菜,找了几条街,问了几百人,都不知道哪个地方可以研磨米粉!有一次,他在菜场上突然发现有人在卖一种很小的石磨,喜得他热泪盈眶!立马买了一个“袖珍型”石磨,又买了些早米,回家就在石磨上磨了起来!多少年过去了,姑夫家里这个石磨还在工作。
 
有一位研究民俗的朋友说,粉蒸菜是徽菜的魂,而用早米研磨的生米粉,则是婺源粉蒸菜的魂。以至人到中年后,连煮饭,也总是选早米;以至每次回乡,都不忘去探望一下那位磨粉的老婆婆,从机器的鸣声中,感受浓浓的乡情。

扫码加我微信
鄣山村
旅游咨询、大鄣山茶土特产批发零售
17687932030 余

婺源鄣山村联系方式:17687932030 (电话/微信)